找到相关内容1564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谈心说识(四):生命的根源

      经文中的“阿陀那识”、“种子识”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,还有其他异名,下一切再叙。佛唯恐凡愚之辈於此甚深细之理,不能证解,反而起分别,妄执为我,起惑造业,堕诸恶趣,障生圣道,所以不为“...时代的同学或朋友,在分别十年、二十年之后,将会发现,每一个人因其职业不同、生存环境不同,而各有其风貌、品味。经过长时间的心路历程,会改变一个人的模样,如果是长年修习佛法的人,只要一眼,就能觉察出他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480083354.html
  • 亲近善士,闻法学戒──天乙的参学时期

    在她住持的四个道场中,从所收的弟子间传了下去,一心说:   当时我师父又拜白圣长老,她说:“我们像让人家做孩子,我没有分别—东山寺最先,‘地’是延这边岗山派的法脉,‘’是延白派(指白圣长老)的...五年之久,家中很富有,去年(四十一年冬)大仙寺受戒,从来看不起人。(《道安法师遗集.十二函札》,页 24 )   [学法的渴求]   慈航在屏东的名声,显然令自识颇高的天乙打消了当初要从他求学的...

    见晔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50483485.html
  •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(三) 火化超度等问题

    经验常常变成障碍,变成污染。青年人,尤其小孩子那个智慧,不靠学问,不靠后天经验出来的,那个是智慧,比你高啊!可是老年人偏要固执,分别也多。 死亡到了地大变化、水大变化的时候,第六意识慢慢...、垢净、高下、善恶、是非、因果等等宇宙一切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作用,都是七大功能的变化现象、变化作用,用《楞严经》的话讲,七大都是“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随众生,应所知量……宁有方所,循业发现。”七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南怀瑾|临终|超度|中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5154884165.html
  • 华严宗思想源流

    或者总别,同异,成坏等等分别所成的分别法视作真实,智俨和尚说:‘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,不同大乘二乘缘起,但能离执 常断诸过等。此宗不尔,一即一切,无过不离,无法不同也。’和尚以为法界缘起之一多相即...起畏怖虚寂之。华严经则把缘 起法门作了神而明之的超越,生灭无常的因缘苦网顿化作绝妙的大净土,事事物物宛若天上繁星交相辉映,既庄严而又瑰丽无限。   此外由于华严经 是如来初证大道之时,为诸天神佛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184350.html
  • 境由心造与心灵环保

    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了可以使人们参禅悟道的玄机,而这玄机就是要求人们放下争名夺利的分别、执著与计较,这样就可以达到“若无闲事挂心头”的参禅入定的心境,以这种心境再去欣赏与体味春花秋月与夏风冬雪,那么...无法在现实生活中,开辟出一种融入自然、融入社会的心境,为此佛法主张必须去除分别与计较之:   终日吃饭,未曾咬着一粒米;终日行,未曾踏着一片地。与么时,无人我等相,终日不离一切事,不被诸境惑,方名...

    李万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1184661.html
  • 年龙父母《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(三)

    只能做一些表面上的加持,真正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具足了所谓外表上看到威德和能力的神祗、龙、神全部都是因为妄想和分别,因为他们“我执”的缘故,也在轮回当中颠覆不已,现在只是一种有漏的善业成为大力鬼神,如此而已。但是,如果要是说从轮回深渊当中,从三苦当中救拔的话,他们自己尚且被分别陷于轮回之中,怎么能使你得到解脱呢?   那么,真正能使你...

    年龙上师

    佛子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285684704.html
  •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

    也可以成佛,我也可以做到,这样才会更精进,不要常说我,就是这个“我”在作怪。 ★要没有分别,才能去我相,如执我相,即修不到行,去我相智慧才会开。 ★总说别人不好自己好,说好就高兴,说不好就难过,...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),看到别人的缺点,不要起分别,应先观察自己,人皆有佛性。 ★我们是凡夫,男女众应分清楚,保持距离,以免障道。 ★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既已得到人身就应好好修行,六道中天人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4984894.html
  • 无我——解脱的关键

    ”,亦即只有缘起交织的现象,没有谁真的得到什么。举例来说,“我怕死”,这里面有个我,有个怕,还有个死,但这三者其实都在一个自我上,但人却自己迷自己,由分别以为有...又想得到东西,起了有所得的抓取,则心就有所住,开始把单纯的存在,分别出“有无、得失、生灭”,把单纯弄得很复杂,复杂到自己都搞不清楚怎么会这样,于是也就迷惑起来,对为何会有个...

    杨云唐

    修行|无我|解脱|我执|烦恼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8074986048.html
  • 从“相”到“象”

    一于量中,凡由分别,于境安立分齐相貌者,此为共相,比量境及非量境皆是也。自相,则有二义:一曰世俗,凡有体显现、得有力用、引生能缘者,是谓自相。二约胜义,凡离假智及诠、恒如其性,谓之自相。恒如其性者,...观点来说,凡所有相,又都是虚妄的,因为的现相,常常把他自身殉没于境里面,即执着这境是实在的东西。这样,便不能与真理相应,所以堕入虚妄。”(第三卷,第29-30页)[1]熊十力深受佛学本体论影响,将...

    贡华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1886377.html
  • ”的佛教之最终成熟

    只能生活于苦乐的分别执著中而烦恼不断。如果人们能开启理性的“般若”智慧,行“八正道”(指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)⑥,便能悟达“中道实相”而获得解脱。   二、“”的佛教...境界等较稳定的心理因素,这些心理因素一经形成便成为这个人的基本特征,成为他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,故谓之曰“精要”;四是“虑知”之“”,就是指一个人想这想那、患得患失的“分别”,在佛教中有时亦叫“攀援...

    陈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25386649.html